查看原文
其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 | 新京报快评

任然 新京报评论 2020-08-25

不管从粮食供应、库存情况,还是疫情防控形势看,中国粮食安全都远未到需要担心的程度,更无必要恐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文 |任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全球疫情“大流行”,也让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就“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回应社会关切。对于外界关注的“粮食够不够”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明确回应:粮食多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夏粮丰收有望,春播进展顺利;口粮完全自给,国际影响有限;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


近期,受疫情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确出现了一些波动。如一些国家减少出口份额,直接引发全球粮食交易价格上涨。传导到国内,国内民众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可以说是源自一种本能性的安全警惕。


事实上,包括这次的专题发布会,这段时间以来,农业部等部门、相关专家已在多个层面针对社会之于粮食安全的关注,作出明确回应。


总结到一点就是,目前国内粮食安全有绝对保障,民众不用担心粮食问题,更无须恐慌性抢购、囤购。


粮食无忧的底气,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就国内粮食保障来看,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13277亿斤,更是创历史新高。


而库存方面,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所以,用专家的话说,“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从全球粮食供应来看,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其实主要是体现在一些国家贸易政策收紧,可能降低全球粮食市场交易活跃度,从而危及局部地区的粮食安全,而非总量上“减产”。这从三大国际组织的提醒就可以看出。


换言之,只要国际贸易能够继续保持适度开放,粮食安全受疫情的拖累就非常有限。


而中国粮食安全的对外依赖度本就非常低,如去年净进口谷物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全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并且进口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也就是说,即便粮食进口可能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也无伤基本的口粮供应。


另外,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继续巩固,相关粮油生产企业正全面复工复产,物流、交通体系也在加速复元,加之“夏粮丰收有望,春播进展顺利”,这些都为下阶段的粮食市场供应稳定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因此,不管从粮食供应、库存情况,还是疫情防控形势看,中国粮食安全都远未到需要担心的程度,更无必要恐慌。


虽然绝大多数国人已经远离饥饿记忆,但作为粮食消费大国,以及一些历史经历的原因,中国和中国人对粮食安全素来有更多“忧患”意识,这其实是好事。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受非客观信息的渲染而产生的非理性恐慌情绪。毕竟不必要的过激反应,于己于正常的市场秩序,都是有害无益。


当然,突发公共事件,也确实是对粮食保供稳价体系的承压检测,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在粮食安全保障上的“居安思危”意识,从而在危机应对的角度对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作全面的“查漏补缺”。


如有专家指出,这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农民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目前进行新基建,能否考虑多拿一些钱投入支持粮食生产,让种粮更有积极性——从进一步巩固粮食安全的角度,或值得考虑。


不过,对普通民众来说,眼下面对粮食问题,完全可以多一点淡定和理性。


□任然(媒体人)


编辑:陈静   校对:何燕


推荐阅读:

举国哀悼:纪念逝者,铭记过往 | 新京报快评

殡仪馆“不买骨灰盒不给火化”:只见利益不见公益 | 新京报快评

向逝者默祷致意,为未来负重疾行 | 新京报社论

隔离结束满屋垃圾,“出卖”了自身素质|新京报快评

郏县再次封村封小区:谨防疫情在局地二次暴发 | 新京报快评

城管局眼皮底下非法填埋垃圾,有无“灯下黑”?| 新京报快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